第二是电池质量问题
我国目前的电池结构,基本上是由适合浅循环的浮充电池发展而来的。其结构上没有按照深循环的规律要求去改造。而浅循环电池的深循环寿命做到80次循环就绰绰有余了,而市场希望电动自行车的电池能够做到800次深循环才好。可是目前电池的结构已经决定了,这个目标是难以达到的。为了适应深循环,国内对电池做了适应性的改动。这些改动是:
1、为了提高电池的容量,同时适合大电流放电,采用了增加极板的情况。国内多数企业采用15片极板,甚至有的企业采用17片极板。这样,极板、隔板都减薄了。正极板的活性物质用量增加了,电池的初期容量上去了,大电流特性改善了,但是负极过渡减少了,氧循环变差了,失水增加了。
2、提高电解液的比重也有利于增加电池的初期容量,但是硫化和正极板软化也增加了,也影响电池的寿命。
3、隔板减薄了,硫酸的贮存减少了,失水导致电池失效的概率增加了,同时,电池的微短路和铅枝搭桥的概率增加了。
不少电池在单体测试中,可以获得比较好的结果,但是,对于串连电池组来说,其寿命明显下降。产生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串连电池组的配组问题。这也是在电池质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电池配组一般应该注意的是:
1、电池工艺状态的配组;
电池的工艺状态不同,电池的失效模式也不相同。多数电池制造商没有人工气候调整条件,生产的工艺也要不断的调整,失效模式也略有差异。而这个差异将在串连电池组中被扩大,最终形成提前失效。
2、电池容量的配组;
3、电池开路电压的配组;
4、电池荷电状态的配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