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阶段:板块成长期(2005—2007年)
2005年,电动三轮车集群性质产业板块和产业基地开始成形,当时的金彭还是属于“小字辈”。
2006年处于快车道的电动三轮车产业,开始摆脱手工为主的时代在科学技术方面进行可升级,行业新品层出不穷,使消费者有了更多产品的选择需求。
2007年,电动三轮车行业销量首次突破百万辆,当时徐州市场份额占据全国电动三轮车市场的80%。
随着市场和企业的急速扩张,电动三轮行业也遭遇了瓶颈。整车企业与配件企业、整车企业与经销商、产品与消费者、市场与行业……各种矛盾随着而来,一个字总结“乱”。
第三阶段:品牌爆发期(2008—2011年)
2008年是电动三轮车行业又一分水岭,如果说此前品牌是在跑马圈地,那么进入2008年之后则是“短兵相接”。其中,核心市场像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河北等地渠道争夺开始体现,“渠道为王”的口号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喊起。
这一时期,不少的主流品牌将渠道重心不断下沉,经历了大代理—区域代理—县级市场—乡镇市场的路径。渠道扩张的直接结果就是:品牌所占的份额不断提升,凭借“规模经济”逐渐占据主动,掌握行业节奏。
第四阶段:市场黄金窗口期(2012—2014年)
“电奔三,摩跨界”,足以看出这个时期市场蛋糕份额有多大。摩托车行业、电动车行业甚至农用车行业纷纷落户电动三轮,经济发展的大潮,科技进步的大潮,改革开放的大潮正一波波涌来,呼唤此时期的电动三轮行业勇立潮头。
2014年将是电动三轮车行业确定的格局收官之年,主要的几家领导品牌已将目标锁定在年产100万辆左右,电动三轮车行业黄金窗口期将于2015年关闭。
第五阶段:资源垄断期(2015年以后)
客观而言,目前电动三轮车板块和各大阵营内销量座次还并非是最终排名。在可预见的未来,由于行业内重大产业升级和国家政策标准等战略机遇,行业出现“黑马”的可能性仍然存在。比如正民、欧皇、雅迪等依靠各自的优势不断地超越,不过对于大多数品牌而言,有一个不利的因素(对于领军品牌而言,这是其优势)——时间。
未来,领军品牌的资源垄断优势将越来越大,这里的资源垄断包括优质媒体资源、下游优质经销商资源,与上游供应商强大的谈判能力,对优质行业人才的垄断等。这样,二三阵营的机会将越来越少,因为资源优势具有“刚性”的特征。
2014年电动三轮发展总结
2014年电动三轮车形势:行业运行指标增幅高达30%以上。由于环保、性价比、使用成本、产品适用性、技术逐步成熟等优点,电动三轮车行业继续高速发展,国内前卫企业都把视野定位到百万辆数量级以上,并在付诸实施方面表现出大有作为。
2014年产销在5万辆以上电三企业,2015年增幅机会依旧很大,产品创新将是主要竞争的武器;规模在2万辆上下的企业,则需要在营销模式和产品品质上下功夫,也可收获一定增量,但是淡旺季开始逐渐分明,终端竞争会愈演愈烈。
目前电动三轮车仍是全行业的共同舞台,几乎所有企业都有着良好成长的业绩,主流企业着力点都集中在产品、网络和工厂建设上,企业面对未来充满信心,布局考虑长远更是共识,诊断电动三轮车企业状况的标准是,增幅高于20%是健康企业。
电三行业领军企业的主要战略思路表现特点:
一是立足母公司基地,通过新征地建设硬件良好的工厂,以期形成技术、工艺、规模、产品和品牌优势;
二是预见到黄金半径的物流制约而开始国内基地布局,呈现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战略思路;
三是产品研发进入实质性专业化阶段,表现为研发手段提升、研发车型细分和研发人员充实;
四是网络专营趋势明显,培育大客户在区域内的相对垄断优势,保证制造规模和网络承载力的平衡效应。
从未来电动三轮的产品特性来看:电三轮产品要求更精细化、人性化。产品研发和市场销售周期的短、平、快,对企业管理和成本管控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转载请注明“电动车商情网”://www.kcdates.com/news/html/201412/20141215090732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