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数量锐减70%?新国标后专家预测是否成真,关键看这几点!
[提要] 业内专家预测,未来2~3年,电动两轮车的品牌数量将锐减到200家之内,大约70%的整车品牌将消失。
业内专家预测,未来2~3年,电动两轮车的品牌数量将锐减到200家之内,大约70%的整车品牌将消失。这样的判断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与电动两轮车相近的摩托车行业就有这样的先例。
随着国家目录制的推出和3C认证的实施,大量的中小摩托车企业在较短的时间内因软硬条件不足而“土崩瓦解”并退出了行业,整个摩托车行业的市场份额集中到少数几家大品牌上。当然,禁摩限摩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同样,国内市场家电行业如冰箱、洗衣机、空调等也有类似的发展过程。产业刚兴起的时候,企业数量达到不计其数,如浙江慈溪的冰箱企业数量曾达到几百家之众。现在,整个市场畅销品牌的冰箱已经屈指可数,空调器更是如此。一些没有品牌的家电厂家数量已经锐减,逐步边缘化。
电动两轮车是否会重蹈摩托车和家电发展的覆辙?电动车商情认为,如专家所言的2~3年行业数量锐减到200家不太可能。理由是以下几个方面:
电动两轮车大企业无法做到核心技术垄断市场的程度
截止到目前,电动车行业所有的电动两轮车企业都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包括龙头企业在内,没有一家能掌握电动两轮车核心技术,龙头企业只具备整合上下产业链的优势,而没有控制产业链上下游的核心技术优势。在整合产业链过程中,所有大企业都在犯一个战略性的错误:那就是过度攫取下游供应商巨大的时间和价格优势,而没有参与供应商的产品研发与制造,这就是使得供应商的利润非常微薄,以至于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产品的研发或进一步提高产品的质量与性能。
因此,大企业虽然有产品制造的数量优势,却没有产品的技术、质量和性能优势。目前,整个电动车行业仍然处于同质化、低层次阶段,价格竞争优势占主导。这也为中小企业的生存提供了空间,中小企业利用更低的成本、避税等措施使得生产的电动两轮车更具价格优势来与大企业展开竞争。
尽管3C认证和电摩资质提高了行业的准入门槛,但大量的“僵尸”企业可以租赁相应的资质,来为中小企业的产品进入市场提供便利。为此,当政策在限制更低层次的企业进入的时候,却打开了另一扇窗户——相关企业进入到这个行业里来分一杯羹。
产品周期短,市场消费空间大
近几年来,电动两轮车的品质在提高、产品寿命在延长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作为谋生工具的电动两轮车(也称之为电摩)特殊的用途和使用频率,使得这种产品(以时间段来计算的)寿命不仅没有提高,反在下降。比较典型的就是快递、外卖以及中短途运输之用的载货,其时间寿命一般只有3年左右,(如果按照普通的上下班代步的行驶里程来计算大概可以维持6年或更长的时间)。由于电动两轮车承担谋生功能的职责所占的比例较高,大约在30%左右。因此,可以看出,电动两轮车未来的这块存量消费 的市场空间还是非常大的,使得众多大企业可以参与并瓜分到这块市场里来。
电动两轮车只要有由利润空间,就会有大量的企业出现,即使出现前仆后继的现象,也阻挡不了更多企业的进入。电动两轮车无论是产品技术能级还投入的资金与成本,相对而言是较低的。由于国内外市场需求巨大,这个产业吸引着大量的企业和个人的关注。中国现在不缺的资金,缺少的是产品销售的市场。既然,小牛可以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送进了美国的纳斯达克这个诱惑力巨大的资本市场,可以想想看,它将是多少个资本市场追捧的“香饽饽”?
可以相信的是,今后的企业进入或退出电动两轮车领域里是较为频繁的。进入的企业必定对现有的企业形成一定的竞争关系。只要管理部门秉持三公原则,严格、规范执法,给这个行业的产品提供更多的市场销售空间,电动两轮车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可以持续地繁荣,大量的企业可以利用自身在技术研发的能力获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转载请注明“电动车商情网”:
//www.kcdates.com/news/html/201811/201811171410421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