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电动车企业死于温水煮青蛙式的安乐之中?
[提要] 中国电动车企业并非缺乏竞争,而是缺乏进取心。这是在野蛮生长的时代留下的祸根,粗放式的发展让不少企业先天缺失创新的基因,更多产品品质不加打造,随波逐流的“温水”之中,过着自得其乐的“小日子”。
任何一个产业,当大环境改变或者内部出现新局面的时候,总有一大批企业走到独木难支的边缘。中国电动车产业也有一个统计数据,电动车品牌从巅峰时的2000多个锐减到当前的800个左右,并且还有继续减少的趋势。行业集中度空前提高,销量排名前十的企业占据了整个行业销量的半壁江山。这是一个可怕的数据,这意味着行业越来越多的品牌已经走到的悬崖边缘,销量的陡降,利润率的锐减,许多品牌将自己演变成为那个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安乐死。
中国电动车企业并非缺乏竞争,而是缺乏进取心。这是在野蛮生长的时代留下的祸根,粗放式的发展让不少企业先天缺失创新的基因,更多产品品质不加打造,随波逐流的“温水”之中,过着自得其乐的“小日子”。当2014年电动车行业迎来一股寒流之后,一大批企业不知道如何跳出这个困境,走向剧终。
价格战=慢性死亡
笔者一直以为,以不变应万变的前提是自身实力足够强大,即使这样也要心存侥幸,比如苹果,可以坚持自己的设计风格,不在乎外界的评说。而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不变应万变觉得是自己的竞争对手挖的一个坑,与时俱进、见风使舵才是小心驶得万年船的不二法门。温水煮青蛙,青蛙为什么会死?不是青蛙蠢,是它做出的选择太过保守与守旧,很多倒闭的电动车企业选择屈从“温水”,因为他们不知道跳出去后会怎么样,于是选择不改变,这似乎是最佳的选择,最舒适的选择。
即使管理最混乱的电动车企业,对于市场变化也并非是没有感觉的,但长期以来的安逸让他们失去对趋势的把我、对市场的敏感。于是,我们才会看到有如此多的品牌对市场不加辨识、对自身不加考量,选择价格战。与其是市场竞争逼迫他们采取价格战,毋宁说是他们除了价格战不会别的。在电动车发展时期,庞大的市场需求让企业盲目乐观,每一次降价都有销量的增长,于是造成销量不好与降低价格之间的恶性循环。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价格战带来的短期销量提升已经完全无法弥补单车利润下滑带来的收支缺口。可这以这么说,正是因为长久以来的固执与保守,躺着赚钱赚习惯了,才造成了企业经营的困境。在成熟期不打造品牌、完善管理,秋后的恶果,就只能自己承担。据统计,80%的倒闭的电动车企业和消失的电动车品牌是死在资金链断裂,每一次价格战带来的亏损都像是1℃水温的提高,最后一根稻造带来的命运其实早已注定!=不灭绝症
跟风潮=创新匮乏
电动车行业突出的一个名词就是——跟风,从过去向摩托车企业模仿到现在向龙头企业模仿,同质化的阴云无时无刻不在笼罩着电动车行业。其实如果仅仅是向好的方面借鉴,那也不必太忧虑,可悲的是,电动车行业的跟风基因已经延伸到各个方面,比如价格战!价格战最初是某些电动车企业对于市场状况做出判断后采取的一个暂时措施,但此后一发不可收拾,通过促销、返利、以旧换新等等方式,价格战在电动车行业大有风起云涌之势。
不少电动车企业都抱着这么一个想法,同样的产品,你降低价格我不降岂不就没有竞争优势了?也就是说,不少品牌的决策者在骨子里还是认为自己的产品没有附加值,拼的就是价格!这才是电动车行业最可悲的事情。缺乏向品牌、高端方向转型的眼光,是电动车行业一直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电动车行业深陷低质化、同质化的泥潭中无法自拔,缺乏品牌意识。
如今电动车高端化的运动已经拉开序幕,巅峰之上风光无限,但峰顶上空气稀薄,同时巅峰之侧,就是悬崖。这不是每一个企业都有资格参与的游戏,大部分传统电动车企业还必须要着眼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耐心耕耘中低端市场。但这不并意味着固步自封,虽然高端化无法一蹴而就,但品牌却是可以日积月累的。
当前,电动车厂商都应该苦练内功。无论是厂家还是经销商,在2016年剩余的时间内,都应该立足于产品,寻找到产品的差异化,并进行放大,形成产品到品牌的快速通道,并围绕产品进行品牌的推广。不想死于安乐,就应该生于忧患,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无论拥抱互联网还是整合配套商,走出去的每一步都比留在原地更为值得赞赏!
转载请注明“电动车商情网”:
//www.kcdates.com/news/html/201609/20160917094539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