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滴滴快车,这些交通领域的革命为什么都是地方禁限的命运?
[提要] 电动车滴滴快车,这些交通领域的革命为什么都是地方禁限的命运?
前两天小编参加某企业活动后,因会场太偏远没有出租车,就用滴滴叫了辆车。结果没想到半路被交警给扣了下来,原因是因为快车司机涉嫌非法营运!
之前就有听过有地方查滴滴,但真正遇到还是第一次。看着快车司机沮丧的表情,联想到小编所从事的电动车行业,不禁想发问一句:为什么电动车、滴滴快车,这些交通领域的革命都逃脱不了地方禁限打压的命运?
电动车遭遇“养鱼执法”&滴滴快车遭遇“钓鱼执法”
电动车和滴滴快车,前者作为零排放新能源交通工具,解决了超过2亿人次中低收入阶层的日常出行,甚至成为个别人的谋生工具;后者则是基于互联网思维和用户体验的新兴平台,颠覆了个人定制出行领域。
然而在一些地方相关部门眼中,这两类颠覆都是必须被严整的对象。
电动车遭遇“养鱼执法” 关于地方政府整治电动车的原因我们已经听了太多无需多言,这里重点谈下“养鱼执法”的问题,这个观点来源于不少电动车经销商的反馈。如今的电动车整治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全面封杀,逼得电动车车主不敢上路;另外一种是时紧时松,重点打压一阵后放任一段时间,等大家都以为“风声”过去了重新上路骑行后,再来集中执法,有经销商无奈戏称这是“养肥了再杀”,也有人说这是在“割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
滴滴遭遇“钓鱼执法” 如果没记错的话,“钓鱼执法”一词可能是从扫黄打非活动中传来的,如今却被用到了滴滴身上让人多少有点百味杂陈,某地路政交警等执法部门、甚至出租车司机、个别无良乘客都在“钓鱼”,甚至还传出有人威胁滴滴司机敲诈勒索的事件。
根源:当没有话语权的新锐产业触及传统领域蛋糕
面对地方性的封杀打压,电动车车主和滴滴司机们充满了无力感。但究竟为什么这些明明已经惠及亿万人群的交通领域颠覆产品(平台)会受到如此有针对性的整治呢?其实核心原因远非字面上宣传的那么客观实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这些新锐的存在和发展触及了传统领域的蛋糕。
滴滴的出现恐慌了整个出租车产业,而出租车公司背后又有很强的或明或暗的官方背景,自然就会影响到当地职能部门乃至高层。而对这些不用滴滴的领导们来说,滴滴确实毫无价值,一顶非法营运的帽子立马扣上。
而电动车虽然没有抢夺谁的市场,但却“妄图”从已经越来越拥堵的城市道路交通手中抢回属于两轮的路权,这让很多已经看不见非机动车道的城市脸上写满了大写的尴尬(插一句,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城市交通道路两侧必须留有一定宽度的非机动车道的,从这点来说很多城市的城市规划部门都违法了),被逼上机动车道的电动车由于数量众多自然就影响到了汽车的正常行驶(也不乏一些人骑行不讲究),其中就包括相关领导们的车,不整你整谁?
政府真的不认可这些颠覆吗?其实未必!
据了解,在滴滴平台蓬勃发展之际,很多地方在打压租车软件的同时也在打造自己的打车平台,这些平台都有着比较大的地方政府色彩在里面。但是由于不肯做前期投入、商业化运作不够,关键是短期内看不到利润,最终大部分都不了了之。
上层力推个性化消费体验,交通出行需要被颠覆!
为什么类似滴滴和电动车这类传统领域的新生事物会得到如此迅猛的发展?
用一句互联网思维的解释:用户享受到了更好的体验感。
用户体验在这几年有着十分高的提及率,国家在今年多次下达政策,要求各行业不要再固步自封,要满足消费者的更多定制化、个性化需求。而作为人民生活最重要的“衣食住行”的“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剧、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地汽车上路“坚定不移”地堵塞着交通,已经让人失去了日常出行的便捷性,“满城都是车尾灯”的盛况已经不是个例。
而电动车和滴滴虽然前者是产品,后者是平台,但都通过各自不同的优点满足了大量中低收入人群的“定制化”个人出行,同时也减少了人们对私人汽车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缓解日益增加的交通压力,实在不知道为什么还有城市称“禁摩限电是为了缓解交通堵塞”,但从车身体积来看就不合理吧?
如果说人们使用电动车是因为便捷出行,滴滴平台的火热在更加便捷的同时也是源于出租车行业愈发恶劣的服务态度,更便捷更贴心的服务才是民众所需!
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沦为“堵城”,汽车继续独霸中国交通道路路权的情况必须得到改善,定制化出行、个性化出行、公共化出行必须得到有力的提倡,只靠限号和打压新生交通工具只能是杯水车薪!
转载请注明“电动车商情网”:
//www.kcdates.com/news/html/201606/20160630110313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