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3亿民生刚性需求做赌注:电动车不该被封杀!
[提要] 随着北广深先后大范围禁行电动车,一场关于电动车的声势浩大的全民探讨逐渐展开,以前都要企业花钱做广告才能看到电动车身影的央视也连续在多个栏目重点关注此次多地整治。
随着北广深先后大范围禁行电动车,一场关于电动车的声势浩大的全民探讨逐渐展开,以前都要企业花钱做广告才能看到电动车身影的央视也连续在多个栏目重点关注此次多地整治。
个别地方政府针对电动车的野蛮封杀和肆无忌惮让人疑惑:为什么地方政府会弃底层民生于不顾?会不会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到全面封杀电动车的行列里来?电动车会不会走上老前辈摩托车的老路而一蹶不振?
小编用3亿民生的刚性需求做赌注:电动车绝对不会被封杀淘汰!
其实电动车发展近20年以来,从1999年电动车国标诞生开始,就一直在“超标”发展,生产企业不是没有顾忌到悬在头顶的国家标准,但民众对“超标电动车”的使用需求还是让企业决心按照市场需求来做产品。
有人会拿出摩托车的前车之鉴来说,当年摩托车同样是很多人赖以生计的工具,但还不是有170个城市加入了禁摩城市名单,让曾经一度爆棚的两轮霸主摩托车急转直下。但事实上,禁摩的“成功”固然有政府的“功劳”在,但也离不开比摩托车更加具有性价比的电动车的问世,老百姓找到了更加廉价的、更加实用的电动车,自然就会选择性放弃价位更高的摩托车。从这种意义上来看,电动车接班摩托车成为两轮交通工具的民生首选其实也是产品优势促成的更新换代。而放眼目前的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同类交通工具,还没有出现哪种可以作为电动自行车和电摩替代品来作为民用低价位交通工具的。
因此,老百姓在长时间内还是需要依赖电动车去生活、生计乃至生存。
那么问题就来了,一种可以影响3亿民众需求的产品为什么可以任人鱼肉,甚至经济特区深圳都要动用特区立法权来判定电动车死罪,广州甚至连现行国标都不顾,豁上违反上位法也要灭了电动车的种族?
我们不得而知,只能武断地去判定是政府官员的政绩行为,所以就会有几十万被影响了生存的广深市民(大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在相关资讯下面刷帖骂国家、骂政府、骂官员、骂体制、骂挤压了电动车路权的汽车。这才两个城市就尚且如此,全国300多个城市全禁电动车那是不是将要有上亿人去发泄?一个深圳就拘留了近900人,那全国禁电又要拘留多少?
如此大的民怨你可曾想过?
4月5日深圳交警组织开了一场媒体交流会来沟通前段时间的查扣电动车行动。业内还稍显兴奋:终于能够有机会与深圳交警进行直面交流、传递行业呼声了。但事实上却是一盆冷水泼下来,任何电动车相关的组织机构以及媒体代表均被拒之门外,有托关系终于进到会场的也只是万分失望地听着“双簧”和“太极”。
发布会后,我们发现网上对深圳禁电行为的报道开始呈现了“正能量”的走向,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卖着萌去歌颂禁电行动的合理性。但还好,央视的追踪报道整体上还算公正,新华社也站了出来,一篇《地方治理电动车想“一夜肃清”易适得其反》让行业大呼知己!
两大权威媒体都明确表态:电动车的“治乱改革”确实有必要,但“禁令”涉及众多群众的出行权,也应该充分听取民意。
电动车“治乱改革”是一项涉及城市交通综合治理的重大行动,必须依法稳妥推进。在电动车治理过程中,地方能否充分保护合法电动车车主的权益,通过细致沟通争取最广泛的支持,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需要注意的是,当前一些地方在推行电动车“禁令”上似乎想“一夜肃清”,这容易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带来不必要的阻力。城市管理者应正视当前公共交通的短板以及道路规划建设的不足,有温度、有人情味地规范管理;应尽快发挥国家标准对整个产业链条的源头制约和引导作用,从顶层设计层面打通部门“沟壑”,发挥治理合力。
出行“治乱改革”,归根到底是为了城市长远良性发展,保护民众生命安全与出行便利。但出发点再好,也要讲究推进的技巧和方法,要多在城市管理和服务的“疏”“引”上下功夫,更要平衡好产业端、使用端、流通端各方关切,使涉及群众重大利益的改革稳妥推进。
作为电动车行业人士,我们绝对支持政府对电动车的“治乱改革”,但“乱”的源头不在于电动车这个事物,而在于国家相关部门有没有给电动车一个合理的标准,在于交通主管部门有没有出台关于电动车骑行的合理化管制规定,在于城市规划部门有没有在汽车洪流中给电动车留下狭窄的1.5m宽的非机动车道!
有个歹徒拿把菜刀去抢劫,莫非就要收缴全国的菜刀吗?
转载请注明“电动车商情网”:
//www.kcdates.com/news/html/201604/20160408101346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