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是否要禁电动车,需要平衡考虑
[提要] 据报道,今年广州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计划中审议项目中较受关注的是,制定广州市非机动车和摩托车管理规定。该规定即此前的“禁电”条例。最终会否通过,将在今年决定。
据报道,今年广州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计划中审议项目中较受关注的是,制定广州市非机动车和摩托车管理规定。该规定即此前的“禁电”条例。根据广州市法制办于2014年10月发布的草案征求意见稿,广州拟通过“禁售”、“禁油”、“禁行”、“禁停”、“禁坐”等“五禁”封杀电动车摩托车。最终会否通过,将在今年决定。
事故多就是电动车惹的?
按照有关方面提供的数据,近几年广州涉及“五类车”的交通事故不减反增。2013年至2015年,涉及“五类车”一般程序交通事故5262宗,造成1440人死亡,分别占全市一般程序交通事故宗数的66.6%,死亡人数的55.9%。但在具体执法中,面临着法律依据不足的问题,现有国家和省的法律法规对非机动车只有原则性、基础性的规定,对诸多具体问题没有涉及。该条例立法将重点针对性解决前述问题。
五类车即电动车、摩托车、三轮车、残疾人机动轮椅车、改装(拼装、报废)车。究竟事故统计中电动车和摩托车比例有多大,数据并没有说明。同时,电动车和摩托车在事故中实际上是受害者还是肇事者,也并没有说明。凡是事故,都要分清双方责任,单纯说涉及电动车的交通事故在增加,难免是将交通秩序混乱的原因全指向了电动车和摩托车。
对电动车的严厉约束,背后显示出职能部门希望广州交通“一切尽在掌握”的良苦用心。因为在实际生活中,电动车的“乱”似乎很容易被验证。君不见驾驶电动车的人士,往往对红绿灯、标线、机动车非机动车道区别视而不见。它们随时可以在人行道、机动车道和斑马线上交叉穿越,其乱远远要比当年广州正规摩托车要明显。在广州许多物流批发市场集中的地区,更是电动车的王国。电动车快速实现了客户们小货物运送的“门对门”服务。同时,电动车拉客载人也是常态。
电动车对马路正规车辆行驶的干扰是明显的。但它似乎还不至于成为全民公敌。因为需要电动车的群体同样是大量存在的。无论是送快递送纯水的贩夫走卒,还是需要出入城中村出租屋的新移民,电动车就是他们的双腿。在公交服务远远没有渗透到家家户户门前时,借助电动车无疑能提高出行效率。
精细管理胜于一刀切
有关部门近年来不断推广自行车运动,也建起了许多绿道。但是这离普通民众的生活,似乎还是有不止最后一公里的距离。一方面,公共自行车普及率低,并非所有居民都有空间存放自行车,更别说自行车天然存在的维修和被盗麻烦。另一方面,电动车确实能解决人的体力和速度问题,比如运送包裹煤气罐之类,没有谁会愿意踩单车的。
行政部门一直努力要去限制“五类车”,但往往收效甚微。究其原因,除了警力有限外,也来源于电动车和草根生活无法割舍的关系。电动车大量存在于老城区、城中村、横街窄巷中,这就更显示出它的天然属性。这些街区其实就类似于三四级小城市形态,公交无法渗透,倒是电动车蓬勃发展。如果连居民都对它非常依赖,那要彻底封禁就显得难以有民众基础了。
如今有关方面始终要决定电动车的去留,这就涉及到公共政策的透明度和参与度问题了。电动车相对于汽车来说,是绿色交通。在国内一些大城市,对其也是从禁止转变成了宽容。如果技术上有时速限制,其对交通的破坏力也是有限的。建议有关方面像处理摩托车分区行驶范围那样,好好厘清电动车出行的禁止和允许范围。比如大型露天批发市场内可用,但出了场就不行了。又比如郊区可用,但绝对不能上主干道。
毕竟广州并非铁板一块。精细管理,既能满足电动车的毛细血管般的功能,也能维护城市动脉的秩序。这样的决策,固然会增加了管理成本,然而远离了一刀切的做法,无疑是更具有人性化的,也更能得到民众的拥护。或许有一天,人们真的不需要电动车,有了诸如平衡车代替。那么也是由市场来决定,不必有关部门过多操心了。
转载请注明“电动车商情网”:
//www.kcdates.com/news/html/201603/20160312104105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