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件行业产权界定难,企业是否触及反垄断红线?
[提要] 近来,反垄断执法越来越严格,车企和经销商都绷紧了神经。令企业心慌的是,过去20年采用的模式,特别是对售后零配件的管控,绝大多数整车企业可能触碰了反垄断法的红线。
>>>>配件市场的垄断早已存在
近来,反垄断执法越来越严格,车企和经销商都绷紧了神经。令企业心慌的是,过去20年采用的模式,特别是对售后零配件的管控,绝大多数整车企业可能触碰了反垄断法的红线。车企和配件厂、经销商分别关注自己一方的利益,希望自己利益最大化,复杂的利益链条下,争议在所难免。
在配件市场中,整车企业在整个产业链条中绝对强势,上游管控配件厂配件的流通,下游控制经销商外采外购。消费者买车后,就被封闭在这一链条中,独立的维修店和消费者,不可能在这一管控渠道之外,买到维修保养原厂件。
这样的状况直接造成了消费者维修保养成本低的提高,以及打击了配件行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这种地位来自于整车企业所具有的强势研发实力和产品具有的核心地位。而《反垄断法》出台前,这种模式一直没有被谁质疑过。
>>>>企业与配件厂的产权归属之争
车企和配件厂的争论集中在两个点上:一是零配件的知识产权归属界定;二是零配件在市场流通上,车企把权限放到什么位置。配件的授权渠道和独立售后渠道,应该如何共存。核心问题在于配件知识产权滥用的界定和如何保护知识产权,车企和配件厂各自的权利在哪里。
车企提出了三个方面的疑问:一是制造配件的模具由整车厂打造,模具的寿命可能按照十万套零件计算,如果配件厂将配件外卖,会增加车企的成本。二是如果打了主机厂logo的配件被配件厂外卖,车企是不是可以直接判定为侵权。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因为本身某个零部件的知识产权可能是双方共有的;三是如果车企对零部件具有独立的知识产权,是不是可以管控。
>>>>产权界定难,如何改变配件厂的弱势现状
配件厂和车企在平时的谈判中,无外乎也是谈供应配件的知识产权。但平时配件厂处于弱势,在反垄断的大趋势下,配件厂的回应很有针对性:整车厂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模具和专利,其有自主的控制权,配件厂肯定不会外供;但关键问题是知识产权如何界定。
整车厂的强势地位,导致了知识产权的认定上让配件厂处于劣势。零配件公司普遍认为,认定可以外供的零配件,就应该允许零部件制造商同时在零部件上标注logo和产品代码。提出这个要求的原因是,能不能在配件上打配件公司的logo,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配件公司外供件能不能被消费市场认可。目前,配件公司的外供件,即使和原厂件完全一样,也不被消费者认可。
权威人士称,正常情况下,由企业根据知识产权法和合同法加以判断或约定。但是,如果主机厂和配件厂任何一方利用其市场力量,不公平地强迫另一方放弃其有权依法主张的知识产权,在配件供应与流通市场上导致限制、排除竞争效果,就有可能构成《反垄断法》所禁止的滥用知识产权行为。
但是,《反垄断法》特别注意个案分析,反对一刀切、贴标签,个案的合法性评估必须基于个案具体情形。比如,主机厂和配件厂需要考虑如何证明自己的知识产权权属主张。
转载请注明“电动车商情网”:
//www.kcdates.com/news/html/201512/20151208105530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