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整个电动车销售大降20%,幕后推手竟然是?
[提要] 电动车行业不得不看到这样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今年以来整车企业的销售价格不管是所谓的一二线大品牌,还是三四线不入流的杂牌军,其价格在不断走低
电动车行业不得不看到这样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今年以来整车企业的销售价格不管是所谓的一二线大品牌,还是三四线不入流的杂牌军,其价格在不断走低;同样,电动车用铅酸电池、锂电池、电机的价格让整车企业逼迫降价或账期延长;而其他的零配件如塑件、车架、控制器和充电器的价格同样有相同的遭遇......
这一切的现象告诉给业界内外,电动车行业的好日子已经渐行渐远。
商品的供求关系是很微妙的。当产品供不应求的时候,定价权完全掌握在卖方的手里。一旦商品供过于求,卖家之间就会抢跑道,争相恐后地抛售商品,买家就会越来越挑剔,甚至出现观望的现象。现在,电动车正处于买卖双方的天平就向买方逐步倾斜的过程。
实际上,电动车的消费供求平衡点恐怕在社会保有量2亿辆规模的水平。今年为什么电动车市场消费会萎缩得这么的厉害,有人估计今年的市场消费量恐怕只有2800万辆左右,同比下降15%~20%。这就是市场容纳到这个点上起到的作用。当然,还有许多的因素,譬如,电动三轮车、电动四轮车、中高端自行车、汽车等其他相类似得产品抢去了电动车的生意;还有的人认为,今年整个国家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大量的产业产能过剩卖不出去导致企业关闭、大量的工作岗位丢失从而不敢购买电动车产品,等等。总之,影响到今年的电动车市场消费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最为关键的是,社会总需求量已经出现相对的饱和,是造成今年电动车销量与去年同期相比落差较大的真正原因。
那么,电动车今后的市场在哪里?按照国外成熟发达国家的做法有这几种办法:
对这个产业设置高门槛。一是对新进者一律采取禁入的办法。也就是说,除了本行业的企业可以继续从事相关产品的制造销售之外,其他企业一律不得进入到这个产业生产与销售相关的产品;二是本行业内的企业进行严格的限制,实行优胜劣汰,设定一个产销规模的界限,没有得到规模水平线的企业就采取收缴生产许可证的办法;三是政府对市场进行干预,限制产业规模,对行业的产销量实行配额制。
但是,政府对市场干预尤其是民营企业进行干预,其结果很清楚,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尤其是在中国大陆这个地方,各个地方政府有着强烈的政绩观念,根本不会去干预当地的经济。实际上采取政策干预电动车产业不仅收不到效果,反而会出现画虎不成类成犬的结果。
那么,今后电动车产业会有哪几种结果:
龙头企业收购、重组与自己有重叠交叉和盲区市场的品牌,从而进一步扩张“势力范围”。但是,从目前来看,行业内的企业还没有一家企业能真正把控收购、重组的局面,原因是,一、重组方与被重组方之间的实力还没有达到十分悬殊的状态;二、重组与被重组之间在电动车行业还没有过成功的案例。尽管年初有爱玛与富士达之间所形成的重组关系,但是其中双方之间根本不是在进行实质性的重组,而是双方在相互之间在甩包袱,已经在行业内留下了让人感到失望的阴影。因此,收购与重组将会在未来的二三年之后开始。
价格战进一步升级,进入到拼实力、拼耐力、拼时间与空间的阶段。很清楚,产能扩张将会在龙头企业之间展开,因为这是企业能否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但价格战的形式、范围、地点都会发生变化,有可能是局部地区;有可能发生在一个品牌不同款型的产品之中;有可能发生在整个电动车产业。但是,对个别的、差异化的产品还会有相当大的利润空间。可以肯定地说,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追求规模效应是必经之路,也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必然趋势。
拓展更多的市场空间。从目前来看,国内市场所有地区基本上都成为了成熟的区域,要想一个陌生品牌、或者原有的品牌再进一步打开市场空间几乎是不可能,说得透彻点是,今后电动车市场新增量已经很少,基本上是存量也就是回头客在消费。因此拓展市场来自于:大约80%的回头客、20%的新生代(主要是进入成年的消费者,如85后、90后、00后的新消费人群)。还有一个最重要市场是国外广袤的地区。这是中国电动车产业能否获得进一步发展、中国电动车产业市场拓展的关键所在。
国内电动车市场竞争会越来越激烈,不会因为市场供过于求而减缓,相反你死我活竞争将不断地上演。因此,企业要想办法寻求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就要看各自企业所采用的做法。
好戏还在后头,我们期待着。
转载请注明“电动车商情网”:
//www.kcdates.com/news/html/201510/20151013102150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