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日开始成都电动车经销商集体罢市,引发2015年来电动车行业最大的一次罢市风潮。从2015年1月1日起《成都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实施以来,成都电动自行车行业面临极大的困境。特别是近期,由于相关部门在上牌程序上复杂多变无沟通,使得市面上能销售的电动自行车几乎都不符合上牌标准。电动自行车企业现在已经无车可做、无车可卖!联系前些天商丘政府以“一刀切”的方式粗暴限制电动车上路,我们不禁要问,粗暴执法何时休?作为行业从业者我们必须发出自己的声音,集合行业的力量为经销商和消费者讨回应有的权益。如今商丘政府在电动车强制无条件上牌方面的态度已经软化,部分地区解禁已经开始,成都政府不以之为鉴,反而逆民意而行,实在令人心寒。
政府以行政手段进行市场监管无可厚非,但记者走访中发现由于登记标准极其苛刻、执法手段过于粗暴,大量电动车无法取得上路许可,严重影响市民正常出行生活,这一《条例》无疑成为另一种形式的“禁电”方式。从今日开始成都电动车经销商集体罢市
作为行业媒体我们不禁要三问成都政府,在条例制定过程中是否有实际调查成都本地电动车行业现状?从政策制定到集中登记过程中是否有召开听证会?没有过渡空间的“一刀切”执法方式是否背离服务百姓初衷?
在城市形象、GDP与民生的考量中,成都有关部门究竟站在怎样的位置,不能不令广大市民追问。且不说全国大多数城市电动自行车依旧合法行驶,也未见其形象受损几分,从根本来讲,电动自行车是否就是城市形象的毒瘤,本身就值得商榷。记者调查资料统计,2004年为时间起点,对比了自行车、摩托车、电动自行车三大两轮出行交通工具10年来的交通事故数据率,其中特别是以现代道路交通安全代价指标“万人死亡率”、“万人受伤率”为参考比较。3种交通工具对比分析得出,电动自行车虽然保有量在不断增长,但是其万人死亡率是三大两轮车中最低的。一些地方政府以事故率的上升、死亡人数的增加,作出电动自行车发展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结论,并推动了相关“禁止”、“严管”、“规范”之类的政策,无疑是屁股决定脑袋的荒谬之举。
粗暴限制电动车甚至禁止其上路,给我们的感受就是以牺牲穷人道路行驶权来迁就富人对道路的占有,以剥夺穷人的手段来满足富人对交通畅顺的欲望。政府这种有偏袒富人之嫌的公共政策,难免造成普通市民对政府情感的疏离,同时加剧社会贫富群体之间的矛盾和断裂,甚至会引起“仇富”情绪的蔓延。公共政策的“歧视”和利益的直接受损,将进一步加深普通市民的“相对剥夺感”。显然,这对城市幸福感,是一种沉重打击和伤害。
电动自行车作为绿色出行方式,理应在恰当管理的前提下得到推广。我们呼吁成都政府细化城市管理,承担起维护交通安全的责任,而不是简单地对电动自行车严格限行、一“禁”了之。
转载请注明“电动车商情网”://www.kcdates.com/news/html/201508/20150817135228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