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轮车价格战可以搞,但不能只搞价格战!
[提要] 对于三轮车产业而言,价格战已经是老生常谈了,和电动车“新国标”一样是媒体们每年炒不完的话题
对于三轮车产业而言,价格战已经是老生常谈了,和电动车“新国标”一样是媒体们每年炒不完的话题,不同的是“新国标”只是在虚无缥缈的工信部里不知道什么时候掀开面纱,但价格战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甚至改变着三轮车产业。
从三轮车增速放缓开始,价格战就开始真正显现它的杀伤力,“战斗车”、“特价车”和“以旧换新”开始横行市场,不计其数没做好迎接竞争准备的企业和经销商被低价扫地出门,成为推动行业整合洗牌的最大助力。
在整体发展定位相对低端的三轮车产业,价格战让人畏惧却又不得不去加入这场注定没有胜利者的战斗。价格战十年下来,三轮车的平均利润空间下降了千元以上,生产企业数量淘汰过半,经销商数量锐减,以前那种几乎每个县城都有的“电动车、三轮车一条街”大部分都剩下半条街了,其中还有不少牌子都是同一个老板在做。
2016年开始,“高端”一词带着救世光环一般开始出现在三轮车行业里,似乎一下子成为了行业新的救命稻草。不少知名品牌虽然嘴上不跟风,但也在默默地向这个路子调整。而从打造“高端”的效果来看,有些品牌的确在品牌力和产品力的共同作用下保持了比较高的利润空间,但谁家的钱谁知道,这都是真金白银砸出来的,属于高投入中产出的长线操作,并不适用于绝大多数的三轮车企业。
于是,三轮车产业开始呈现更加明显的两极分化。
一极是实力型企业的“高端”阵营,通过超乎寻常的品牌推广支出提升自身附加值,拉升产品利润空间,只要操作得当资金链健康,有很大的机会在日后取得丰厚的回报,从而占据国内三轮车市场大部分的份额,这个趋势已经十分明显;
另一极则是其他众多的“低价”军团,里面包括了三轮车行业众多的中小型生产企业,这也是厮杀最为严重、竞争最为惨烈的一极,他们没有可以肆意挥霍的资金后盾、没有超过他人的产品研发能力、没有遍布全国的营销网络,价格战是这些企业最常用的兵器。
在笔者看来,低端市场打价格战无可厚非,这在中国的几乎所有行业都普遍存在。但如果三轮车只是在单纯的做低价,那早晚就只能是“阵亡”的下场。单纯的低价,往往意味着比别人更薄的立管、比别人更易碎的塑件、比别人更容易故障的电路,更不用提良好的售后服务保障了,只会把三轮车产业的底线拉的越来越低。
相比较而言,我们所常提及的“高性价比”其实本质上也是在强调价格优势,但确实笔者认为中小三轮车企业最应该追求的定位,在同等价位上给消费者提供质量更好的产品,多去做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差异化,起码能提供最基本的售后服务保障,为消费者和经销商扫除后顾之忧,逐渐积累企业口碑,通过滚雪球的效应不断壮大自己。
转载请注明“电动车商情网”:
//www.kcdates.com/news/html/201704/20170427142944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