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于青萍之末。电动车行业从配件组装起步,凭借企业家们筚路蓝缕的创新精神,历经黄金10年高速发展,最终成为一支显赫的商业力量。目前,国内电动车保有量超过1.4亿辆,年产销量近3000万辆。
但电动车行业仍有很多特殊性,比如仍在沿用1999年颁布的行业标准。至今,政策等外生变量仍然是行业最大的不确定因素之一。难能可贵的是,这样一个“草根行业”,没有坐等国家政策,而是坚持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坚信发展才是硬道理,仅用10年左右时间,就完成了成熟行业30年走过的路。不过现实中,电动车行业的名声与其对国计民生的贡献极不相称。
站在今天再来审视这个行业,我们认为,它具有以下战略意义:
树绿色交通之魂。2013年一个极为热门的词汇是“雾霾”,究其原因,机动车尾气是最大元凶。当中国加速成为“车轮上的国家” 时,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人人有车”的模式并不适合当下之中国。
考虑到特殊的国情,未来中国的主流出行方式是什么?自行车太累、摩托车太危险、汽车太贵、公交又太挤,而电动车以其绿色环保,几乎成为绿色交通的不二之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曾经大声疾呼:“电动车是解决中国城市堵车的唯一途径。”
何院士作此判断是有数据支持的:同样行驶10000公里,125摩托车排放575公斤二氧化碳;即使0.8排量的家庭轿车耗油900升,就相当于排放2070公斤二氧化碳。相比之下,电动车仅仅排放96公斤二氧化碳,远低于前两者。
电动车不仅使用过程绿色环保,“晚上充电、白天使用”的模式对国家电网亦有“削峰填谷”的作用,这无疑节约了日渐宝贵的电力资源。显然,电动车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中长期战略,同时作为少数具有完整知识产权的行业,成为国家新能源产业的一支生力军。
扬中国品牌之名。中国的崛起,必然伴随着大品牌崛起。其中,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拥有很大的希望,电动车就是其中之一。目前世界上90%的电动车产销在中国,中国电动车依靠自身的力量组织了相当规模的产业链和产品的更新换代机制,我们在产业链的一些关键技术上相当成熟。
国内一些行业先行者先后进入国际市场,赢得了国外消费者的认可,为中国品牌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产业名片。例如,在品牌建设上可圈可点的新日电动车,早在2004年就已进军国际市场,2007年成为拥有自主进出口权的企业之一。
创拉动内需之实。未来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形成类似美国的大陆型经济形态,而扩大内需是实现转型的关键。《企业下乡》中列了3个企业,这表明:无论是一二线城市,还是县级、乡镇市场,电动车不仅是代步工具,还是生产资料,很好地满足了各个层次的需求。
随着中国加速迈向“车轮上的国家”,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国情决定了国人未来出行必然是方式多元化。电动车很好地满足了城乡多元化、个性化出行的刚性需求。 电动车已经和两弹一星、杂交水稻一起,入选中央电视台2009年评选的“新中国六十周年15大发明”,位列第12位。
至于“草根”之说,我们认为早就可以摘掉这顶与其社会贡献不相称的帽子。随着行业由分散走向集中,马太效应使领军企业在获取更多销量和利润的同时,也拥有了推动创新的原始积累。当电动车企业依靠技术进步,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体验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
假以时日,谁能断言电动车行业不会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呢?
转载请注明“电动车商情网”://www.kcdates.com/news/html/201309/2013091109540155.htm